教育部:心理健康纳入义务教育监测,与语数英同等重要

发布日期:

每天浏览行业动态,实时掌握从业环境


作者:喜猫


你好啊,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日前,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方案》),将九门学科列为纳入质量监测,每个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


其中,心理健康,俨然在列。同列上榜的还有语数英等等传统大课。


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喜猫之前发过文章,吐槽过心理老师的处境艰难。


里面提到,心理老师的待遇不好,地位太差,很大一个主因,就是因为心理教育不受重视。


心理教育不受重视,是因为心理教育不能跟成绩挂钩,出不了“政绩”,也影响不了学校的升学率。


而在本次《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教育部则明确提到,要“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如果本次教育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质量监测范围的方案能落实,意味着像过往那样,对心理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不时由主课老师抢课,到了领导来审查时再造假应付的情况,将会得到改善。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保障。


《方案》列出了四大基本原则,包括:


(一)坚持立德树人;

(二)服务质量提升;

(三)注重方法创新;

(四)强化结果运用。


其中“服务质量提升”下,就明确要:


“紧扣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监测学生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及核心素养,系统挖掘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精准服务教育质量提升。”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便有“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保障专业人员的配备与技能培训”等规定;


要求“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


此次《方案》“服务质量提升”一项中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显然也包括了《通知》中提到的上述内容。


《方案》规定的监测内容,分为两大项。


一是“学生发展质量监测”。


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进行教育质量监测。


除了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之外,心理健康也成了监测重点:主要监测学生情绪、人际交往等发展状况以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等。


二是“相关影响因素监测”。


包括:


“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或教育活动开设、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条件保障、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区域教育管理情况等”。


此前,教育部的《通知》中,就规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中小学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并且规定学校要:


“落实场地和经费保障,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各类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经费,确定生均标准,足额按时拨付,并视情建立增长机制。”


这些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也是本次“相关影响因素监测”的重点之一。


本次监测主要包括七大环节,包括:


(一)工具研制、(二)样本抽取、(三)现场测试、(四)水平划定、(五)数据分析、(六)报告研制、(七)结果运用。


《方案》明确,本次监测由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实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省级教育督导部门对监测组织工作的规范性、工具保密性进行全程监督,并广泛接受学校、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如何提高学生教育质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不仅靠政策的强调,学校的重视,也离不开社会尤其是心理行业人的监督和关注。


留言区评论,可获取完整版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



关于文章:作者,喜猫。

文章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