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谢宇弑母案」聊聊 “ 共生绞杀 ”

发布日期:

文章来源:壹心理学堂(ID:yixinlicia)

作者:壹心理鲸鱼宝宝


01 “宇神”


“ ‘宇神’不优秀,没人算优秀”。


“宇神”,是吴谢宇同学们送给他的绰号。


在对他所有的同学、亲朋、老师们的采访中,几乎没有人说到他的缺点,他们的评价出奇的一致:稳重、自律、阳光、谦逊、低调、礼貌、温和...


在他人眼里,吴谢宇几乎完美无缺,他是北大学霸,天之骄子,是优质男性。


可当弑母罪行揭露,离奇的逃亡生活曝光,“宇神”的“人设”颠覆了。


再回头看,人们才发觉一丝诡异: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如此完美吗?真的有人没有欲望,没有缺陷吗?这样的人是人吗?


这样的人,更像是个假人,有着假性自我,带着人格面具的假人。


人们好奇,家庭到底是给了怎样的标准,才能让一个人从小到大在外人面前近乎完美?


到底是给了怎样的规则,才能让一个人觉得,“从小到大,能把考试考好是对爸妈的唯一意义”?


他的“自律”,是不是被变相要求的,用来取悦父母的, 被优秀裹挟、怕别人失望的?


他的“人设”,是不是也是长期压抑自己天性和真实想法的,是带有面具和包袱的?


所以,他才会在逃亡之际不忘焚毁电脑里几十个G的黄色电影吧,


他不想被世人看到他“羞耻且肮脏”的一面,即使他已经是一个杀人犯了。


与其说弑母犯人是一个怪物,不如说,那个带上假面,压制天性,为了满足他人要求不惜自虐,从不放纵的“完美假人”才是怪物。


02 动机


精心谋划了两三个月,2015年7月10日,吴谢宇亲手结束了母亲的生命。


谋杀有很多种。


在吴谢宇案中,谁是凶手,如何行凶都没有悬念,最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切的开端:为什么要杀人,杀的为什么是和自己相依为命的人。


据吴谢宇庭审所说,他觉得母亲过的很苦,所以他很想知道,既然母亲过的这么苦,会不会也想像他一样,很想去死。


他从母亲的爱好、习惯和言语里去捕捉和解读到了他认为的肯定答案:


母亲喜欢张国荣,“我妈也许想像哥哥(张国荣)一样”;


母亲喜欢看《红楼梦》,“黛玉最后觉得宝玉不要她了,她就水米不进,只求速死,我以为我妈妈最后想像黛玉一样”。


他说 “我从小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我妈更好的女人,也没有比我妈更好的妻子,也没有比我妈更好的妈妈”。


这场谋杀在他看来“伟大且赋有意义”,他说,他的生日是10月7日,这个日期倒过来就是7月10日,所以他决定这天动手。


然而,帮助心爱的母亲解脱,用的是需要反复攻击才能致死的“哑铃棒”,


在母亲被杀死的几年后,他始终没有像说的那样结束自己,在天堂一家团聚,


他开启逃亡生活,甚至做“夜场男模”,在被捕初审过后,他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人的嘴可以说谎,但行为不会。


03 颠覆


吴谢宇想要母亲死,所以从蛛丝马迹中给了自己杀死母亲的理由。


而母亲非死不可的理由,是他想求生。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共生绞杀。


共生,最早源于生物学概念,指的是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又抑制的关系。心理学的共生,指母婴关系。


婴儿出生后,仍处在跟母亲是一体的想象状态里,像在母亲肚子里一样,母亲是自己身体的延伸,自己有任何起心动念都能得到满足。


通常六个月后,婴儿随着发展和现实的发生,逐渐意识到母亲跟自己不是一个人,界限意识形成。


但是,当个体的母亲的共生关系从婴儿时期延续到成年时期时,这样的共生即,我不能独活、我必须和你在一起。


于是,平等关系失衡,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会被剁掉向外延伸的手脚,最终自我被支配方“绞杀”。


母亲把精神寄托在孩子一人身上,不自觉的对其施以控制时,孩子就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 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一个丧偶的母亲,即便有极强的控制欲、人格洁癖,也无法让孩子不体谅,但孩子压抑的痛苦,却无法对人诉说。


母亲从心理上杀死孩子,孩子从肉体上杀死母亲。


惊世骇俗的撕裂过后,束缚不在。


吴谢宇终于抛弃了22年的假自体,他的真实自体以最极致的方式爆发了。


他说,“没有过过觉得快乐放纵的日子”,于是在逃亡的几年里,他过了他想要的日子,


他不用再对抗母亲的价值观,甚至,完全活成了按照妈妈意志塑造出来的“假人”的反面:


从亲戚那骗来巨款、一掷千金的嫖娼、购买58万元的彩票、做夜场男模、与性工作者相恋同居...


就是在母亲死后,他也要彻底背叛母亲,并用这样激烈的方式做被动的反抗。


04 边界


亲密和分离,是构成任何一对关系的两大动力。


但不管在哪种关系中,我们需要亲密,也需要在分离中成为自己。


因为再亲密的关系,也依然是:你是你,我是我。即使是一家人,我们也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


如果一段关系变成了只有亲密而没有分离的共生关系,绞杀必然会发生,结果就是互相依赖又相互伤害。


边界意识在每种关系中都适用,平等和尊重,建立在不过度干涉彼此的前提之上,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为什么不按照我的来”是关系中的大忌。再有道理,“我”的事还是“我”的事,“我”说了算。


把自己放第一位,认可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尊重和忠于自己的感受,不是自私,而是大智慧。


当每个成年人都学会照顾好自己,为自己负责,世界就和谐美满了。


- The End -

文章来源:壹心理学堂(ID:yixinlicia)

作者:壹心理鲸鱼宝宝


🎈大家都在看🎈


你也来说说:#越完美,心理问题就越严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