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师之家-全新栏目
「 心理咨询室里的101个难题 」
VOL.05 “咨询之外”的联系
以下为虚拟案例
来访者背景
Ben,男性,18岁,家里的独生子,成绩优越,即将上大学。父母开了一家建材公司,一直忙于工作,很少照顾到家庭,父亲很严厉,要求他好好读书就行。
来访者主诉
对即将到来的大学,很憧憬也很害怕,希望在大学时期自己跟男朋友租房子住,又怕被发现,因此很焦虑。
成长经历
童年很孤单,性格较懦弱,言行总是小心翼翼,五六年级的时候,开始喜欢穿粉色的衣服,学生时期总是被排挤,受到同学吐槽“很娘”。有一次父亲出差回到家,结果因为看不惯他不够阳刚的着装,一气之下把衣服都烧了。
父亲长期在外经商,只寄钱回家,他对父亲只有零印象。母亲在外面有情人,对他很冷漠,甚至还会把情人带回家。母亲有时候还会在半夜毒打他(因为在与情人相处不愉快、对丈夫的恨全撒在Ben身上)。他常常觉得自己很无助,觉得这个世上没有人疼自己。
小时候经常一个人兢兢战战度过很多夜晚,会哭喊着父亲,这种压抑一直持续到高中。直到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男人才缓解。
咨询过程
在前几期的咨询中,一开始他总是对我很有距离感,甚至不太愿意把他男朋友说出来。慢慢地,随着每次的深入治疗,Ben开始渐渐信任我,甚至对我产生依赖。有一次他突然发信息给我,说他母亲总是在翻阅他手机,甚至不尊重他隐私,感觉在家没有一点被爱,家里人对他的态度感到很痛心,觉得没有人理解他。
因为我们都处于咨询之外的时间,而且是凌晨三点多,所以我没做大的回应。紧接着,他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突然很狂躁地说:“我怎么每次正真需要你的时候,你都消失地无影无踪!”
本次话题,针对在咨询之外的时间联系咨询师,究竟该如何回应才最合适?
在收集的众多留言中,我们筛选了以下几位心理咨询师的看法。
另外我们也来回顾一下王浩威老师在咨询师之家APP第33场督导示范教学中关于“非咨询时间”收到信息,该如何回复问题的精彩回答。
01
给予有节制的回应,
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人
@阿玫,精神动力取向咨询师,重庆
个案中,很显然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复杂的移情,像是对母亲的,也像是对父亲的,有正性的,比如信任和依赖;也有负性的,比如怨恨、失望和无助。
不安全的依恋关系造成来访者可能在与人不熟悉的情况下回避链接,一旦建立链接后又会过度依赖和迷恋,因此保持边界感对他来说非常困难,他对边界的解读可能等同于冷漠、拒绝和忽视。
再者,从来访者的暴怒来看,觉得自己有要求,对方就应该有感应,一旦咨询师没有回应就暴怒,结合来访者的童年经历和性格特点,考虑来访者的人格发展水平还处于前俄期,心智化水平也相对较低。
所以对来访者解释边界、解释咨询设置会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既需要充分共情,也需要足够真诚,让他感觉温暖、坦诚、和持续稳定,有爱,有边界,不抛弃不放弃的抱持。
本案治疗的核心关键,我觉得是理想化客体的获得与充分的镜映。
来访者的自体非常虚弱,自我同一性不稳定,他的女性化、同性恋化看似对母亲的认同,实际有可能是通过女性化自己来获得男性化的对父亲的认同,但这部分是缺失的,也有可能通过女性化来攻击母亲。
基于此,咨询师作为一个理想化客体,既要提供支持、充分深入地共情,考虑到来访者的人格特点,又要接的住来访者的攻击。
看见、理解、接纳、转化、哀悼、更新,咨询师要做好一个容器,对来访者进行良好的抱持和转化,让来访者慢慢认同和内化咨询师这个理想化客体和咨询中的全新体验,慢慢地丰满他的自体感觉。
所以我认为是可以有节制地给予简单回应的,特别是在关系建立的前期,让来访者感觉到发出了声音,有回应,且稳定有克制。
也可以在咨询里对此多做觉察,比如:
“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没有回应或者延迟回应,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通过不断讨论和验证:
☝🏻一方面,让来访者知道咨询师即使没有回答,也不会抛弃他。
✌🏻另一方面,慢慢建立来访者与客体的边界感,独立感。
这样,来访者才可能由偏执分裂位慢慢整合、走向抑郁成熟位。
在咨询里对这部分做详细的工作,深入探索来访者的依恋关系,对父母的依恋和失望,愤怒与无力,充分共情,陪伴来访者一起哀悼。
以来访者的妈妈翻看他手机的事件为例,讨论关于自我边界、人际边界的话题,多角度换位探索,增加来访者心智化的体验。
在合适的时候解释咨询设置,并非常清晰地表述设置的意义:比如对自我边界的建立和保护的意义;比如咨询之外,咨询师可能不在咨询状态或者在忙其他事情,无法及时充分回应等,或重新清晰表达咨询设置。
02
回归到机体本能,体验内心真实的感受
@京达,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认为,“完形”是指有机体需求的完成。
人与情境的接触都是一种创造性调整,良好的创造性调整是人与当下情境的良好接触,促进良好接触的办法是提高人的觉察力(Perceptiveness),实现把握和稳定感。
格式塔咨询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来访者提高觉察力:
● 觉察自己的感受,思考的内容,行动的方向,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什么以及身体感受到哪些信息;
● 觉察到自己如何接触外界,同他人的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促使他恢复应对环境的弹性,重获自由的心理反应。
在下一次咨询中验证来访者的身体体验,探索他愤怒后面是恐惧、孤独和对父爱的需求时,再用空椅子技术处理早年缺失的创伤,允许他退行并给予补偿,与“那时那刻”做分离,回到当下。
探索来访与父亲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促成了他的创造性调整、力量和资源等等。
我会这样提示他:
○ 我看到你仿佛有一些愤怒,我想请你与这个愤怒待在一起(停留于僵局),好好感受此时此刻你身体上(内界觉察)哪些地方有不舒服或紧张的感觉,如果感受到了,请你把它们描述出来(中界觉察),好吗?
○ 当你向我说出这些愤怒时,你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你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你向我说的这句话,你是否也想对你生活中的哪一个人说过,想一想他是谁?
看联系的内容来定,如果会影响到来访者的生命安全和重大咨询节点上,情绪起伏较大的我会适当回应的。
03
相信来访自身具备优化焦虑的能力
@兰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来访者真实的呈现给TA自己
在下次咨询会谈中强调咨询设置的意义,对咨访双方的保护。
比如:正常的作息时间对第二天的工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设置之下,更有利于来访者凸显问题也更有利于协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个案是有创伤性依恋的——父亲的缺位、母亲的忽视、躯体暴力和出轨行为等,同时也有身份认同部分。比如,父亲只要求来访学习成绩好,他用学习成绩证明了这点;来访小时候言行有些“娘”,这里有对母亲的认同,澄清是否有母亲的期待,比如希望他是个女孩子,以女孩子的形像来打扮他,以此来得到男性(父亲)的喜爱,把父亲“吸引”回家。
我们可以,
共情来访者在需要而不得那时的愤怒、孤独感;
与来访者共同探索这种情绪的渊源;
甄别哪些是来访者自身需要,哪些是别人能够反馈的;
进一步探索对父母的情绪与期待,比如:
○“你在凌晨三点给我发信息,我完全能够理解你当时的孤独感,
○ 我想,那个时候你特别需要人陪你共同度过,就像现在你希望有人陪你走过这段迷惘期一样。
○ 我为没有做到你的期待感到很抱歉,那个时候因为第二天需要工作我已经睡了,希望得到你的理解。”
我们还需要搞清楚,
如何理解来访者对“我”产生了依赖?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咨询师的自恋满足,还是移情?
他把我当成了生活里的“谁”?——咨访双方对移情的探讨。
来访者对大学生活既憧憬又害怕的具体化,憧憬什么?害怕什么?——也许,让来访者自己了解了所害怕的事情,焦虑会有所减轻。
可以试着这么说:
○ 咨询师:你说在你需要的时候我总是不在,是不是你在以前也有过这样体验?比如说,需要爸爸的时候,爸爸在外地,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也有事?
○ 来访者:......
○ 咨询师: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或者怎么做的?
○ 来访者:......
○ 咨询师:这里会对他正确的处理方式表示肯定和赞许
○ 咨询师:(进一步)让他对父母双方进行描述(对他的关心和忽略的等等),帮助他建立对父母行为的共情,听他表达对父母的情绪(这种愤怒和失望在反移情里已经体现出来了),协助他逐渐接受现实和面对现实(这在以后的咨询时间里慢慢进行)。
在这样的一个谈话过程中,打开他对父母的链接,宣泄情绪,并且整合客体印象,促进其心智化。
我会根据来访者做评估,如果来访者没有自杀风险的话,一般是不会马上进行回应的。第二天白天的时候会给他回,告诉他我们可以在下一次会谈中讨论这个问题。
这样做,既温柔又坚定的维护了咨询设置,不至于太远又不会太近。
04
不可没任何回应,
至于回应,需要严格遵循“以来访为中心”
@珂,艰难时刻愿陪你走过
这个家庭的边界较弱,父亲在外地只负责经济供养,与孩子几乎没有相处,孩子缺少一个男性的模版。
母亲出轨甚至带情人回家,孩子对家庭的边界,各个成员的功能与序位都感到疑惑。
母亲时而毒打时而关心(看他的手机),使家庭规则很不明确,让孩子对家庭的规则也感到迷茫,这些都凸显了坚守咨询设置对治疗的重要性。
我通常会给来访者我的联系方式,但在添加时就告知来访者两点:
● 联系方式只是用来约时间和紧急情况的联系
● 会屏蔽双方的朋友圈
咨询之外的联系,我认为有必要回应,这样会给来访者安全感,但是回应的内容很重要,比如:
○ 我感到你因为不被家人理解和尊重而感到很愤怒。
○ 你可以试着去体验这种感觉。
○把这种感觉留下来,我们在下次咨询中进行讨论。
一般就是简短的承接情绪,然后再次声明设置,把这些留到咨询中去讨论。
如果完全不回应,来访者可能会感到迷茫,我们需要让来访者知道我们看到了消息,并且拒绝打破设置。
05
来访者将咨询师理想化的背后,
是对自体客体缺失的补偿
@Phoebe,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案例中,可从来访成长经历中得知,父母长期不在家,很少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照。
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来访者缺少理想化父母,他的夸大自体不能得到镜映,从而没有办法整合并发展自体。
因此,当慢慢开始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对咨询师产生依赖,他会将咨询师看成是理想化的对象。
但因为他的自体很脆弱,所以一旦咨询师的回应不如他的预期,就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情绪,这是理想化失败,夸大自体遭遇挫败的表现。
咨询师需要去看见他的愤怒和他破碎的自体,通过共情和看见去镜映和修复。
本案例治疗的核心关键,应该基于来访者主诉开展。
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害怕,想与男友一起住,又焦虑。去与来访者探讨关于他的憧憬、害怕、焦虑。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该会聚焦到来访者的依恋关系,目前已经呈现出来的关系是来访与咨询师的关系,来访与男友的关系。
他的害怕、焦虑,愤怒,其实都指向了他小时候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他渴望、失望……猜测他对父亲有更多的渴望,因为对父亲印象是零,母亲会打他,他会更加渴望一个强有力的父亲让他摆脱母亲。
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咨询师细心而谨慎,慢慢与他一起去看正在发生的事情和那背后深深的期待。
是否有必要回应来访,我觉得还是取决于咨询师个人。
在咨询时间之外,来访事先知晓同意在咨询以外时间不联系咨询师,咨询师可以选择回复或者不回复:
1)可以遵循签订的协议,一般在咨询以外时间不予回应,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回应;
2)作为我来说,来访在我面前/手机消息中表现出不同于往常的情绪状态,我都会予以重视,首次出现的时候,我会回复消息:
“我看到你的消息了,这是我们曾经在咨询室中谈论过的议题,你好像对此有了新的情绪体验,你能够记住这个感受,这周的咨询一开始我们就一起讨论好吗?”
如果在咨询室中讨论过关于在咨询时间之外不要联系,还一再联系,我不予回复。但会在下一次咨询的时候,与他讨论背后的动力。
06
突破咨询设置,
一定作为下次咨询工作的某个议题
@狮子,人生的意义不在人生轴线的左边,也不在轴线的右边,而在此时此刻
从这个案例来看,Ben的创伤性关系模式在狂躁(移情)的情绪下浮现,当然可以做一些常规的移情解释,同时也是处理创伤的有利时机。
○ 虽然我们有明确你在凌晨3点的时候是咨询设置没有包括的,但是你仍然需要一个回应,在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我感觉到你非常的急切。
○ 我们尝试回到这个急切的感觉,它会在身体的哪里,让我们去感受这个急切的感觉,让它停留在那里,关注这个感受,大脑会浮现些什么画面……
让他可以停留在这些情绪,也可以直面这些情绪和感受,达到修复或者缓解创伤。
通常这种情况下,除非来访者有危险的后果,我会回应;如果不是危险后果,我会坚守设置,利用设置也是一种疗愈。
07
可以依赖的“妈妈”不是好咨询师
@王丽,二级咨询师,高校心理中心兼职,资源取向
个案呈现的情绪,会我有些意外也有些惊喜。
体会来访者确实感受到了被接纳和安全,才让他在小心翼翼的模式中添加了“爆发”、有力量的一面,这是他一直被压抑的部分,但这些也都需要进一步核实和确认,具体做法可以有:
○ 直接回应他此刻的愤怒,并且肯定他的感受;问他这个情绪被看到被表达后他的感受怎样。
○ 然后问他什么时间也有过这样的情绪体验,当时发生了什么,有这种感受体验的时候他做了什么,跟今天这样有力的表达出来有什么不同。
○ 共情他的经历,寻找他的内在资源,看到压抑情绪的积极价值,以及情绪背后的真实的期待,肯定他今天的不同,有力量把不满表达出来,不再只有小心翼翼。
○ 最后跟他讨论咨询设置的意义和价值,对凌晨发信息的考虑以及对咨询师的期待是什么,并沟通如果确实有事,可以运用咨询中新学习体验到的方式学习面对;或者记录下来,下次咨询的时候讨论,因为咨询室里时间空间都更有保障。
我认为咨询之外的联系可以回复,但只是表达理解他,并告知重要事还是回到咨询室面谈,或者咨询时段谈更好。
不需要做其他回应,主要考虑是该来访者没有自伤、自杀风险等情况;并且他发信息的时间太晚,让人觉得没有界限感,加之他对咨询师依赖性较强,如果咨询师一直只做一个“好妈妈”不利于来访成长。
🍀
有自伤倾向的来访者
在非咨询时间联系,该如何处理
王浩威
IAAP中国台湾荣格心理学会主席
通常情况,我们常常跟来访者讲界限。但听过我课的同学我也都会跟他们讲,虽然我学的是精分,但是我会说我做的是咨询或治疗,不一定是精分。
所以我们在处理的时候,我们每次都在想说:如果假设每个礼拜见一次,那在下次见面以前,这个来访者是不是安全的?
如果是安全的,那今天的会谈就会照常结束。如果50分钟的治疗,到了40分钟左右,我评估这个有自杀危险的来访者,再回去一个礼拜,可能没有办法撑住,我会想此时此刻我该做什么事才能让他可以撑得住?
即使我很老练了,在这一方面已经做的很熟练。但是来访者回家又会永远有我们没办法控制的一些因素,比方说妈妈说了哪些话或者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崩溃,加上来访者本身状况又不好,往往这个时候来访者有可能会给我们传信息。
我自己从有手机到现在,其实我不反对来访者给我传信息。但我会跟来访者区分说:这是治疗不是分析。如果是分析我就不会同意他在非咨询时间段给我传信息;如果是治疗,我会告诉来访者:如果我觉得信息内容很重要,我一定会跟你联络,如果我觉得不重要,我可能不会那么快就回信息。
通常大部分时间,来访者所表达的是一些焦虑,我可能不会作回应,而是等到下次来咨询再跟他讨论。
如果说他让我有点忐忑,我会回复个中立的贴图,或者问说:后来还好吗?比如来访者在晚上跟妈妈吵得很厉害,然后在凌晨两三点发短信来。通常我手机在晚上是不会有震动的,因为如果我们治疗师没有把自己照顾好,怎么有可能把治疗做的好?因为你不是只有一个个案而已,可能第二天还有好几个。
所以当第二天早上醒来,看到他在清晨三点有个紧急的状况,我觉得是有点危险的,我会传个短信:后来还好吗?
如果他是在白天传来信息,我觉得自杀危险的状况很高,在咨询之前我就会跟他约定,比如说遇到什么状况,如果在同一个城市,我会要求他到医院去,因为我本身是精神科医师。如果他去了别的城市,可以说明自己心理治疗师是王浩威医师,手机号码是多少,请他急诊的精神科医生,如果有需要可以跟我联络。
这个是我大概会做的一个处理,在这个过程里面还是会针对他的状况,
一方面是要确保他的危险不是问题,但是我的关心也尽量不要离开治疗室。
文章作者:咨询师之家的咨询师们,文字稿由咨询师之家整理编辑。
❤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咨询师们的思维碰撞
🙌🏻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谈谈
如果你在咨询时间之外收到信息
你会如何处理?